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中心 >食品安全
科技已成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定海神针”
2016-03-25 来源:未知
2015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京举办
王薇

    1月12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15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江南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多学科领域的专家们,对“食品安全法”、“转基因”、“红肉、加工肉制品致癌”等12个食品安全热点进行了科学解读。从2015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全年跟踪解析的27个食品安全热点的整体趋势来看,微生物、乳制品、肉制品等成为关注度较高的领域。媒体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点也发生了变化:从2011年的方便食品与非法添加,到2015年关注微生物污染与营养健康。

    据了解,此次对2015年食品安全热点的解读,是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自2011年首次启动年度食品安全热点媒体沟通会后的第五年,在整体上延续了以往权威、专业的特征及第三方的定位。值得注意的是,在对解读专家的邀请上,除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等众多食业权威专家参与外,还根据当前“互联网+”时代的舆情特征,邀请在新媒体上有较大影响力,且专业素质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及多位营养界的权威专家,在保持强大阵容的同时,注重食品与营养学的学科交叉,以及“老、中、青”三代科学家的活力。此外,会上还梳理了2015年食品安全微信谣言TOP 10。

    风险交流的不懈积累让科学基础日益坚实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介绍,2015年食品安全热点的解读具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所选的12个食品安全热点,近80%源自于新华网、中国经济网、南方周末及中国食品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提议。

    二是专家对热点问题的解读,是在全年对27个热点舆情跟踪的原有基础上形成,以“科技界共识”回应媒体与消费者的“共需”。因此,就其解读的严谨、专业与权威性而言,科学的基础更加坚实。

    据悉,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监三司的支持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2015年全年对27个食品安全热点问题进行了跟踪与解析。期间,55位食品及营养领域的权威专家参与其中。

    孟素荷表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在做这项工作的过程中,严守专业、客观公正的科技界立场,跨部门、跨行业地利用全国资源,只谈“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怎样解决”,以表达“科技界共识”。形成对重要的食品安全舆情热点的科学评估,也提升了公众对中国食品安全现状的认知。

     微生物、乳制品等成为热点解析频次较高的领域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分析显示,2015年27个食品安全热点的区域分布中,大陆地区的热点20个,占比74%,境外热点7个,占比26%。在热点分布领域方面,27个热点中,共涉及到微生物等7个主要领域,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热点领域包括5个,依次为微生物、乳制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肉制品。

    从对热点判定的变化可知,27个热点中,不属于食品安全事件的热点16个,占59%;属于食品安全事件的热点6个,占22%;针对潜在风险的预警提示5个,占19%。通过对2011-2015年食品安全热点定性分析可知,对潜在风险的提示是2015年食品热点解析的亮点。从2011-2015年,每年媒体及公众对食品安全热点的关注点也在不断变化与延续:从2011年的方便食品与非法添加,到2013年的原料污染与恶意造假,再到2015年关注微生物污染与营养健康。

     2015年舆情关注热点呈现六大特征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通过组织相关专家对2015年全年27个食品安全热点进行梳理、分析后总结出2015年舆情关注热点呈现出如下六大特征:

    特征一:热点密度有所降低。2014年全年跟踪38个食品安全热点,而2015年全年跟踪27个食品安全热点,舆情的热点密度降低31.6%。

    特征二:“微生物污染”连续两年位列第一。对比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2014-2015年的食品安全风险解析热点可知,微生物污染于2014年首次成为食品安全关注的头号焦点,2015年仍然位居第一位。显示了媒体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点,正逐渐回归中国食品安全的真实,与全球食品安全面临的问题相吻合。

    特征三:违规超范围添加仍是顽疾,但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趋于理性。2015年27个热点中的6个食品安全事件,其中2件是由于违规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导致的,占到食品安全事件的三分之一。相比之下,2014年38个热点中涉及到食品添加剂的热点有6个,都不属于食品安全事件。从整体上来看,对食品添加剂的关注热度逐渐趋势于理性,对食品添加剂的公众科普已显效果。

    特征四:乳品安全仍心牵天下。2015年的27个热点中,涉及乳及乳制品的热点问题5个,占27个热点的18.5%,是第二大被关注点,但均不属于食品安全问题。关于“常温乳酸菌饮料”、“生鲜奶”等热点均为乳品相关问题。热点中,既涉及到乳制品的微生物污染(肉毒杆菌),又涉及到化学污染(硫氰酸钠);还首次出现了风险预警(“生鲜奶”)。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

    特征五:关注点开始由食品安全转向对食物的营养健康评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通过分析2015年27个热点反应的焦点发现,媒体和消费者的关注点已不仅仅停留在食品的安全问题上。对褪黑素、膳食补充剂、银杏叶提取物等保健食品及对糖等常见基础食品原料的关注上可以看出,公众的关注点已逐渐转向对食物的营养健康评价。

    特征六:老问题穿上“新马甲”。“方便食品和非法添加”是2011年媒体的主要关注点,时隔5年,虽然经过科技界持续的公众科普,相关问题早已成定论,但如“烹炸油安全”、“毒草莓”、“方便面32小时不消化”等,仍然被反复炒作,只是换上了不同的标题。由此,预示着科普的力度仍需加大。

    热点凸显风险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在对“金箔入酒”事件的解读中特别指出,这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新媒体的风险放大作用。“如何应对和管理新媒体已成为风险交流领域的一个新挑战。” 陈君石说。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王守伟在做“红肉致癌”热点事件的解读时指出,在发布关乎民生健康的风险信息时,需要严谨和慎重。媒体要正确描述风险,避免引起公众不必要的恐慌。此事件也凸显了风险交流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良好的和及时的风险交流可避免类似问题的失真和夸大,对社会谐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胡小松教授在“毒豆芽”系列案件首现无罪判决的热点事件解读时直言,让不让用是管理问题,是否有毒是科学问题,不能在“有关部门公告禁止使用的物质”和“有毒有害物质”之间简单地画等号。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副院长兼总工陈颖在对“洋奶粉”相关问题进行解读时表示,消费者需要科学地辨别真伪,正确获取消费信息。应正确对待真正的食品安全问题和食品安全风险,全面科学地认识食品包括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质量安全状况。

    孟素荷分析,2015年我国食品安全在整体上呈现了进步,但同时也面临着挑战:

    一是中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渐趋成熟。 2015年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为代表的政府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日趋成熟,以“风险预防”为目标的规范化长期化的抽检工作,为体量庞大的中国食品安全摸清底数、对症下药作出贡献。首次将“风险交流”列入政府日常管理中,在“透明产生信任”中,形成对食品安全科学认知的引导力量。

    二是中国食品工业的食品安全水平在逐步提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2015年上半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表明,肉蛋奶等制品的产品合格率明显提升。

    三是原料污染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是我们短期内难以有效化解的最大挑战。

    四是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已从境内延伸到境外。

    欧盟食品安全局前主席、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国际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共同主席Patrick Wall教授也参与了会议交流。他在对中国食品安全状况分析中表示:“很多中国的百姓觉得食品安全问题只发生在中国,但其实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问题。中国消费者认为进口的产品质量更好,但进口婴幼儿奶粉的质量其实也依赖于中国。中国在婴幼儿奶粉、健康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电子商务中的食品领域的监管力度已强于许多其它国家。”

    据悉,本次活动同时作为中国科协“科普中国”2016年开年重点活动之一,主办单位邀请了近60家媒体参会,通过现场微信方式与媒体互动,并联合中国经济网、腾讯网进行直播,以食品安全科普信息化的方式,为公众答疑解惑。

 

按分类浏览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版权所有: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足球直播360足球直播360 京ICP备07032523号-3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站点地图 | 联系我们